联系信息/contact us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制度创新,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,形成了习生态文明思想,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,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、纵深推进,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健全,绿色、循环、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一份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山更美的生态答卷,铺展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。(下转3版)
“那几天天气很好,当时有人问,这是‘APEC蓝’,能持久吗?我回答他们,这并不是短暂的蓝天,几年后它将是永久的蓝。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说起当年这个细节,习语气坚定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。《关于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》和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》两个纲领性文件出台,构筑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“四梁八柱”,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全面系统部署安排。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,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。
2018年6月,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》;2021年11月,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》,从“坚决”到“深入”,坚持高标准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
为蓝天常在,从2013年开始,三个“大气十条”文件接续出台,打出法治、市场、科技、政策的“组合拳”——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,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累计下达2000多亿元;脱硫、脱硝、除尘电价和超低排放电价政策实施,我国变成全球顶级规模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;税收优惠政策有力支持公司进行超低排放改造。
为碧水长流,河长制、湖长制全面建立,众多河湖实现从“没人管”到“有人管”、从“管不住”到“管得好”的转变,推动解决了一批河湖管理保护难题,河湖状况逐步好转。
如今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,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快速推进,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,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。
每年5月,“高原精灵”藏羚羊一年一度的迁徙产仔季开启。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可可西里地区,常有这样一幅和谐动人的画面——过往车辆远远停靠,主动让行经过青藏公路的藏羚羊。
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,是习作出的重要部署。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,到2015年陆续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,再到2021年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,如今我国已出台空间布局方案,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。
第一批国家公园已交出一份亮眼的“成绩单”: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;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通生态廊道,保护了70%以上的野生大熊猫;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……
我国还创造性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,将生态功能极重要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,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。截至目前,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%。
针对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、履职不到位、执行不严格等问题,党中央推动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,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,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,让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成为硬约束。
祁连山生态破坏、长白山国际度假区违法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和别墅、海南一些地方违规围填海进行开发、滇池长腰山过度开发……这些典型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逐一得到解决,靠的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这把“利剑”。
坚持问题导向、曝光典型案例、精准有效问责、形成整改闭环…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敢于动真格,不怕得罪人,咬住问题不放松,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。
近年来,一系列制度举措有力护航,我国着力提升ECO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,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,给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。
2021年3月5日下午,习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,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。来自林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向汇报林区转型发展的情况,林业工人从之前的“砍树人”转变为“看树人”,2018年林区的森林与湿地ECO服务功能总价值达6159.74亿元。
习说:“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,就是绿色GDP的概念,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。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,还有绿肺效应,更能带来旅游、林下经济等。”
增绿就是增优势、护林就是护财富。如今,林区在确保森林生态安全的前提下,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。除了发展旅游业,林区还着力发展黑木耳种植、桦树汁饮料加工等林下产业,绿水青山在这里真真切切地变为金山银山。
在甘肃,曾靠山吃山的牧民如今成了管护员;在湖南,放下渔网的渔民加入了护渔队;在浙江,乡村游、生态游让百姓更富、生态更美……我国正在走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“双赢”之路。
我国把碳达峰、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,陆续发布“双碳”目标下的“1+N”政策,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,努力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。
2021年7月,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,成为全世界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。2024年1月,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,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。
今年5月,重庆公交集团推出低碳惠民新举措,市民能够最终靠“碳惠通”小程序直接扫码或绑定公交卡乘坐公交车,“碳惠通”平台自动量化其减排效果后给予碳积分,再用碳积分到平台积分商城兑换公交券,引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。
美丽中国,渐行渐近。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一体推进制度集成、机制创新,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中国正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。